宏观经济的四种基本状态
来源:电能质量检测
发布时间:2024-09-01 17:50:07
广义需求理论认为宏观经济存在四种基本状态,其中两种是市场需求充足的情况,另两种是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也就是传统理论难以描绘的宏观经济的另一半。发行主权货币与发行政府债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综合起来衡量考虑;但二者并非同质,需要保持独立性。
根据理论基础4,市场需求有充足、缺乏两种状态,公共支出有高效、低效两种状态。将不同状态相互搭配,能够形成四个不同的搭配组合,对经济运行的不同状态进行较为全面的描绘。因此,广义需求理论认为宏观经济存在最基本的四种状态,如下图所示。
这是较为理想的经济运作时的状态,常规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有效的,合理的政策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稳健增长,符合传统经济理论描绘的经济状况。
市场需求(逐利性需求)充足,通过金融系统释放的流动性能够被市场所吸收,降低利率水平、扩大基础货币投放都能够刺激需求扩张,常规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效果非常明显。相反,如果提升利率水平、减少货币供给,也能够抑制市场需求扩展,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也存在较好的效果。
公共支出(非逐利性需求)高效,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高,那么加大财政支出能够撬动市场需求扩张,拉动投资或者消费增长。相反,如果减少财政支出,将抑制总需求扩展,对经济过热有抑制作用。
此时,在货币乘数效应的助推下,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力度过大,可能会引起广义货币供应量明显地增加,市场中资金流动性过剩。如果有效的市场投资叠加公共支出带来的需求扩张,就可能会导致过度投资、通胀上升等问题。这就必须要格外注意市场需求过度膨胀形成无效需求和经济泡沫,并及时采用恰当的政策措施加以应对。要更多地使用货币政策调控市场需求,尤其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要收紧货币政策控制通胀水平。公共支出效率高,财政政策压力较小,能控制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适度降低政府部门杠杆率。
经济能够在扩张水平运行,常规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部分有效,符合传统经济理论描绘的经济情况,适合采取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需求(逐利性需求)充足意味着常规货币政策能够发挥效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促进市场需求扩展和经济稳步的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而公共支出(非逐利性需求)低效,意味着加大财政刺激不能带来有效需求扩张,反而可能会引起无效投资、产能过剩等负面影响。
此时,市场需求充足,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需求的调控措施能够奏效,这就需要更多地采用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稳定物价。同时要重视市场需求扩张速度和结构变化,假如慢慢的出现无效需求扩张、金融空转等经济过热和结构性问题,就得采取结构性紧缩政策以及加强行业管制,控制泡沫和风险。
由于公共支出效率较低,就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削减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严控财政赤字规模。能采用减税降费的措施减轻宏观税负,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负担,更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活力。为了应对公共支出低效率问题,需要开展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推动市场化改革,减少公共部门低效阻力,激活经济稳步的增长潜力;二是政府部门职能调整及体制改革,提升公共部门运转效率。
显然,这种情况符合传统经济理论中关于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一般均衡状态难以维持,常规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部分失效,这种状态是传统经济学所忽视和难以应对的。
此时,市场需求(逐利性需求)萎缩,普遍表现为投资回报率降低,市场主体无投资意愿,新增消费需求也不足。通常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工业化高收入国家会出现这样一种状态,经济容易呈现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特点。常规货币政策效率将下降,货币乘数降低,有几率发生陷入流动性陷阱。有时候,即便利率水平降到接近0的极低水平,市场主体也没有借款需求,常规货币政策接近失效。
相对而言,公共支出(非逐利性需求)效率较好,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然而,经济低迷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对财政政策的实施形成了严重制约。积极财政政策将引起财政收支压力增大,也许会出现严重的财政收不抵支的情况,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不得不扩张。
为了应对总需求萎缩,在常规政策失效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功能财政政策和功能货币政策。有时候,以国债为桥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获得有效的政策效果。
一方面,由于公共支出有较好的效果,需要更大限度地扩大公共支出,不但拉动总需求保持扩张,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缺口,有时候政府部门可以充当最终借款人角色,集中力量获取可用资金,提升市场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缺乏导致常规货币政策失效,为了应对流动性紧缩风险,中央银行需要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如扩大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的购买,才能够增加流动性投放。
显然,这是传统教科书经济理论没有涵盖的状态,采取的对策措施也是“超纲”内容。
当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基本处于经济危机或者经济萧条状态,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所忽视和难以应对的。建立在一般均衡条件基础上的所有经济理论都将失效,不得不采取教科书中没有描述过的超常规的调控政策。
市场需求(逐利性需求)缺乏叠加公共支出(非逐利性需求)低效,典型现象是供需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萎缩。这时,常规货币政策刺激的作用有限,难以促进市场投资和消费扩展。有时候再多的货币投放也难以改变低通胀环境,有时候货币投放又可能带来流动性过剩、滞胀。扩大公共支出的效果也欠佳,不但形成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而且将扩大财政赤字和和政府债务,政府的偿债压力将显著提升。
由于常规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几乎都处于无效状态,不能盲目地加大财政货币刺激。为了应对政策失效难题,必须根据具体的经济问题开展结构性改革,修正供需错配问题,提升供给效率,进而释放潜在需求或者创造新的需求,促进经济情况转为其他状态。
例如,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行政机制改革提升公共部门效率,通过市场体制改革激发市场需求潜力。如果改革之后公共支出效率得以提升,就会转变为状态3,就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尝试加大财政支出的做法,以此扩大总需求。如果改革之后市场需求的改善效果较好,就会转变为状态2,那就需要慢慢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促进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如果改革带来市场需求恢复并且公共支出效率提升,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得以激发,市场预期得到一定的改善,就非常有可能转变为状态1的理想状态。最差的结局是不作为或者乱作为,没有顺利开展改革措施,就可能长期出现经济萎缩和社会问题。